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英语:spiral of silence)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由伊丽莎白·诺尔-纽曼于1974年在发表于《传播学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上的《沉默的螺旋:一种大众观点理论》一文中最早提出。[1]并在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完善。主要概念是: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公众中的少数派,他们将不愿意传播自己的看法;而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看法与多数人一致,他们会勇敢的说出来。而且媒体通常会关注多数派的观点,轻视少数派的观点。于是少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小,多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大,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模式。

沉默螺旋模式中呈现出民意动力的来源在于人类有害怕孤立的弱点,但光害怕孤立不至于影响民意的形成,主要是当个人觉察到自己对某论题的意见与环境中的强势意见一致(或不一致时),害怕孤立这个变项才会产生作用。

从心理学的范畴来看,社会中的强势意见越来越强,甚至比实际情形还强,弱势意见越来越弱,甚至比实际情形还弱,这种动力运作的过程成螺旋状。

从大众传播学的观点来看,人们通常会以为大众传播媒介上呈现的意见就代表了多数人的想法。

前提假设

  1. 社会将用孤立的方式来威胁那些与大多数人不一致的人,对孤立的恐惧不可抗拒。
  2. 对孤立的恐惧导致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会试图评估舆论气候。
  3. 公众的行为会受到民意评估的影响。

第一个假设认为社会拥有一定的权力,会用孤立的方式威胁那些不和多数人保持一致的人。第二个假设提出,人们在不断地评估意见气候,个体会从两个来源获得关于民意的信息:个人观察和媒体。个人观察会使用一种称之为准统计官能的能力,若多数人发生错误的观察则称为多数无知。第三个假设是公众的行为受到他们对民意评估的影响。公众要么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要么保持沉默。

重要概念

准统计官能(quasi-statistical organ)

学者Noelle-Neumann在历次的选举研究中发现,人类有观察环境中意见分配状况的能力,称为“准统计官能”。

当人长久处在媒体讯息之下,久而久之自然会具备一种准统计官能,也就是感知外在氛围的能力,能够察觉媒体所呈现的主流意见,并且这些意见会转化为个人对于社会主要价值的认知。不过前提是,阅听人必须处在长时间的媒体渗透,也就是媒体讯息的暴露下,且个体间缺乏有效沟通,才会影响到态度层次,进而改变行为。

多数的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

人们“把带有自己倾向的感知与媒体过滤过的感知混合为一个结论无形的整体感觉,他们觉得这个判断来自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人们通常会高估自己估计意见的能力,这种对多数人意见的错误观察,就称为“多数的无知”。在沉默的螺旋中,多数的无知指的是,即使个人对于某种意见持不赞成的态度,如果大众传播对这种意见持赞成态度的话,个人会错误的以为这种赞成态度是大多数人的意见。

中坚分子(hard core)

“在沉默的螺旋旋转过程中无视孤立的威胁的人”,被称为中坚分子。他们是一群愿意为自己的公开言论付出代价的人,这些特立独行的人通常与主流意见有所冲突。Noelle-Neumann表示,当某个意见被多数人赞成,以至于成为常识的时候,中坚分子成为最愿意公开发表意见的人,可能会导致沉默的螺旋的倒转。

理论内涵

(一)从心理学的范畴来看,包括以下四点:

  1. 引发人类社会行为的最强烈动力之一就是“不被孤立”。
  2. 人类有观察环境中意见分配状况的能力,称为“准统计官能”。
  3. 因为害怕孤立,当人发现自己的意见与环境中强势意见符合的话,就会有比较高的意愿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反之,则低。
  4. 社会中强势意见愈来愈强,弱势意见愈来愈弱,这种动力运作的过程成一螺旋状。

(二)从大众传播学观点来看,包括以下四点:

  1. 人们通常会以为大众传播媒介上呈现的意见就代表了多数人的想法。
  2. 媒介在报导议题时,对不同的论点会做不同的强调,使得自觉中在媒介中发现自己论点的人较易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较乐意在公开场合发现自己的论点。
  3. 大众媒体在上述过程所能产生的力量相当大,如果媒介内容的同质性大时,会造成强大的宣传效果。
  4. 传播者,在民意形成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重轻的角色。

(三)从社会学的范畴来看,包括以下两点:

  1. 民意控制的过程,逾矩的行为会受到处罚,恰如其分的行为会受到奖赏,这样才能使得社会达到整合的目的。
  2. 即使是政府也必须屈服于民意之下。

争议和批评

批评主要集中该理论的原理和概念上。

查尔斯·萨蒙和F·杰拉德·克兰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没有提到事件与个人的相关性,有时人们之所以愿意说出自己的意见,是因为他们与这个话题有直接关系。

卡罗尔·格林和杰克·麦克劳德提出该理论还存在两点不足。第一,他们认为害怕孤立并不会成为人们表达自己意见的动机。诺尔-纽曼并未从经验上证明她的前提假设,即害怕孤立会促使人们发言。第二,他们认为诺尔-诺依曼并未意识到人们所在的社群和参照群体对其意见的影响,过于强调媒体的作用。

沉默螺旋理论是在研究1985年联邦德国的媒体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否适用其他媒体值得怀疑。

“沉默的螺旋理论”自提出以来,由于理论涵盖面积广,变相复杂但是影响因素难以穷尽,以此要在实证研究中获得全面性的证实相当困难,因而受到不少的批评,以下:

  1. 参考团体的重要性:参考团体在个人“害怕孤立”及观察环境的过程中所可能扮演的角色,在理论中被忽略了。
  2. 过分强调“害怕孤立”此一社会心理因素,而忽略了其他导致社会行动的动力因素。
  3. 个人的人格必须考虑。害怕孤立对对不同人格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4. 还有其他的理论,例如“多数的无知论”,即人会透过自己的意见来看周遭人的意见,因而错估了环境中意见分配的状况。

相关条目

评论

请输入您的评论:
W P᠎ C Q A
 
沉默的螺旋.txt · 最后更改: 2021/09/23 23:41 由 admin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HTML5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